从今年开始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将实行“QS”认证,上海、山东等一些地区去年就已经在市场上推行使用可降解塑料。中国包装进出口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曾艳菊指出,这些政策为我国的可降解塑料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给可降解塑料行业提出了一个挑战。

目前全国快餐具年需求总量大约60亿件,各类方便面面碗需求总量超过50亿件;此外现在超市中大量使用的净菜和食品托盘年需求总量不低于10亿件,加起来这一块的年需求总量在120亿件左右,潜在销售额不应低于30亿元。而目前全国绿色环保餐具实际产量仅为30亿件左右,只是实际需求总量的1/4。
  可降解塑料大多是以玉米为主的淀粉和以脂肪族聚酯为成分的可降解性树脂作原料制造出来的,使用后大约一个月内就可以被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而普通的塑料袋都是聚乙烯材料,这些袋子400年也不会自然解体。这些包装材料大多是一次性的,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从去年8月开始,上海市开始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袋,并且对普通塑料袋进行收费,到目前大约有60%的超市都使用了可降解塑料袋,而我国其他城市,如宁波、杭州也已经开始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生物降解塑料产品生产的企业大约有100家,这些企业大多徘徊在生死线上。我国从事生物降解塑料生产技术研究已有十余年时间,国内市场环境也让生物降解塑料厂商们举步维艰。10年间,当初看好这个行业的很多企业都支撑不下去,关门倒闭了;还有些企业为了生存转而去做石油基塑料。

据了解,由于成本不同,生物降解塑料价格高于一般塑料。“由于价格问题,生物降解塑料在国内基本没什么市场”。在国外,政府通过政策或税收调节价格,支持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而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企业缺乏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政策对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弱。中国塑料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温云宣表示:“国家有宏观政策支持,但缺少细则,如生物降解塑料企业免税免到什么程度,生物降解塑料产品如何在价格上与低价塑料竞争等等。如果宏观政策能够落实,产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在国内挣扎10年遭遇严重创伤的环保塑料商,如今只能靠出口维持生计。宁波天安的产品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东南亚、大洋洲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国内市场的大门始终紧闭,“想了很多办法宣传推销,效果都不大。”其他公司状况也大同小异。
  而靠出口吃饭,对于国际市场环境的抵抗能力极弱,“现在从事生物降解塑料生产的大部分企业都以出口为主,一旦国外市场的进口标准改变,或者限制我国产品进口,那么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发展可降解塑料得天独厚的优势。曾艳菊主任介绍说,我国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着手研究。例如,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与企业合作,已经拥有30吨/年的生产能力,计划扩产达到5000吨/年;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PLA)目前也已进入产业化中试阶段,计划两年内建成1万吨/年规模。
  去年,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美国Natureworks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也纷纷赶到北京,举办生物降解塑料的产品展示。凭借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良机,很多业内人士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一批新的项目也在筹建过程中:由同济大学和上海新立微生物公司合作成立的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通过“一步法”制取聚乳酸,出厂价约在万元人民币左右1吨,接近化工塑料粒子的价格,“玉米塑料”具备了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条件。而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为每吨3000美元左右。目前这个项目已获得上海市首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资助,资助金额达到2000万元。不久,公司就可以形成千吨级聚乳酸“一步法”生产线;并计划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希望在两年内将产能提升到万吨级;
  江苏九鼎集团2004年和德国合作,生产出薄膜级、纤维级等多个分子量级别的通用型聚乳酸,目前1000吨/年生产线正在建设,下一步将建设1万吨/年薄膜、包装用聚乳酸生产线;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年产5000吨玉米聚乳酸纤维项目也已立项;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瑞士EMS集团伊文达·菲瑟公司,已与哈尔滨市威力达药业公司合作,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聚乳酸项目,投产后每年可生产聚乳酸1万吨;重庆博飞生化制品公司拟建5000吨/年L-乳酸和5000吨/年聚乳酸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

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国工商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和长春应化所也在积极与产业界合作,并逐步建立起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应用开发、市场推广、技术服务一条完整的链条,为生物分解塑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