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主办,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承办的“农村(村镇)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说,农村污染源比较复杂、分散、涉及面广,同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适合村镇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应用太少,实用性差,效果参差不齐,使农村(村镇)环境污染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一个顽疾。

为此,环境保护部将于最近在广泛征求成功应用的技术、案例和政策建议的基础上,开展2009年度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养殖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等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和工程规范等系列文件的编制工作,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村镇环境污染防治。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高工谭学军说,目前,农村生活污水首要问题是收集系统不完善,这是一个全国的共性问题。我国农村大多数没有排水系统,随意排放,粪尿进入干厕,其他杂排水就近排入河道,处理率非常低。在上海农村化粪处理率达到95%,但真正进行污水处理的还是很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副司长赵晖说,由于技术规范、导则、排放标准等的缺失,致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中缺乏依据。赵晖表示,这种状况目前有所好转,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了镇乡村排水技术规范,浙江、江苏、天津等省市也分别出台了地方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等。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系教授王凯军说,选择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因地制宜,结合气候、经济、地形等因素来确定污水处理方式,要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以分散处理为主,分散处理应立足于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全过程控制。另外,要考虑污染治理具备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条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人工处理还要与新农村建设和自然景观的重构相结合。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并不明确,五花八门。谭学军说,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应做到两个无,即无能耗、无管理。基于此,谭学军提倡采取生态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地下渗滤和稳定塘。他说,从管理要求和运行费用来讲,这3种处理技术相当,但是从建设费用来讲,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相似,从占地面积来讲人工湿地最少,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荐选用生态处理技术中的人工湿地技术,这种模式目前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南方省市广泛采用。

王凯军则特别提出了源分离理念。他说,尿液和粪液中氮、磷、钾含量都在80%以上,通过源分离,可以大大降低污染负荷,降低处理难度,在此基础上,再利用人工湿地等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杨林章提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减源、截留、修复,即以源头控制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为根本,以治水为关键,以修复为目标。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启春则向大家推荐村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他说,净化沼气池技术优点很多,如投资分散、不耗能源、运行费用极低、物理产生量很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