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科院——“水葫芦安全种养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取得初步成果。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用物理、化学、生化的办法治理,效果都不理想。相比较而言,采用生物富集的办法效果最好。而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吸收氮、磷、钾的能力最强。在适宜的温度下,种养1平方米水葫芦在23天内便可将1立方米水的水质从类提高到类水,对水体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70%以上。

利用水葫芦生长速度快、富集能力强、本身无毒无害的显著特点,利用其为载体,把水体中多余的氮磷元素收集起来,经加工处理后返回到农田里去,变成肥田增产的宝贝

由于气温降到0℃时水葫芦会冻死并沉入水底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必须在此之前打捞完毕,留下一部分用做种苗,采取塑料薄膜覆盖等办法保温过冬。而运回来的水葫芦含水量高达94%,体积庞大,要进行挤压脱水、固液分离。叶汁流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可以用来发电,也可压缩罐装后出售。沼液通过管道或用沼液车运送到果园或菜地用做肥料。挤压粉碎后的水葫芦渣体积大为缩小,经高温堆肥腐熟后制成商品有机肥,也可用做青贮饲料和食用菌培养基质。

水葫芦安全种养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关键在于多种技术成果的集成与匹配。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有3:一是控制性种养。就是要防止水葫芦逃逸后生长失控,危害环境,这也是很多专家最担心的。省农科院的研究表明,采用锚基浮球挂网围栏的控制设施可有效防止水葫芦逃逸。第二个关键环节是机械化采收。水葫芦体积庞大,必须采用高效率的专用机械及时打捞。第三是资源化利用。水葫芦高效吸收了氮磷钾,打捞起来放到农田里就是宝,如果留在湖内就是危害。要实现资源化利用,就必须进行减容处理,缩小体积,否则运输压力太大。经过今年的试验研究,上述三大技术难题都已得到圆满解决。

据江苏省农科院测定,种养1亩水葫芦每年可吸收利用水体氮、磷、钾的量分别为120公斤、20公斤和220公斤。

摘自《中国环境报》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