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环保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具较大规模,成为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收入总额近1万亿元。但我国环保产业总体水平同“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加快环保产业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现摘要转载如下: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保产业。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污染减排的同时,将新增氨氮(NH3-N)和氮氧化物(NOx)约束性指标,在部分区域实施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M+)等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逐步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中细微粒子及臭氧超标等空气质量问题,促进区域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积极推进工业污染全防全控;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着力解决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危险化学品等环境安全问题。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将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9000万吨/日,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能力5000万吨/日,新增管网 20万公里,缺水地区污水回用率达20%,新增污泥处理能力 4.7万吨/日,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工业废水治理,通过结构调整和提高排放标准,削减COD150万吨以上,削减氨氮 2万吨以上。
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的控制,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
燃煤电厂预计新建的1.8亿kW机组将全部脱硫,脱硫机组比例预计可突破70%;电力行业7000万kW燃煤机组实施低氮燃烧改造,新、扩、改建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设施1.8亿kW;钢铁行业新建约100套烧结机烟气脱硫装置。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2011年将全面实施国家第IV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形成以削减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0%,新增垃圾填埋处理能力25万吨/日,新增垃圾焚烧处理能力 15万吨/日;工业固废综合 利用率达70%;危险废物处置达标率达90%,大中城市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完善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扩大环境监测指标与范围,提高应急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逐步建立污染减排和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
“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将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必然催生出巨大的环保市场需求。预计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高于15%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约2.2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产值8000亿~10,000亿元。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主动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重点跨越,整体推进,开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国家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
(一)水污染防治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巩固化学需氧量(COD)减排的基础上,将加强对氨氮以及总氮、总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及总量削减。
水污染防治仍以城镇生活污水、难处理工业废水为重点,同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及河湖等领域的污染防治。
1、城镇生活污水处理
(1)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
1)优化传统生活污水处理厂工艺配置,提升除磷脱氮能力。
2)降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能耗:开发和推广污水管网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的前端控制技术;高性能鼓风机-曝气器-控制一体的综合曝气系统;污水输送提升、曝气、污泥回流三单元耦合优化控制系统。
3)以膜生物反应器(MBR)等高新技术升级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加速推广生活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实现资源利用。
4)因地制宜,示范和推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以利于实现污水资源化。
(2)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加快膜生物反应器(MBR)、生物膜反应器、生物-生态组合工艺等实用技术在经济发达地区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示范推广;在重点流域、区域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示范推广 MBR一体化技术。
(3)推广污水处理的高效节能设备
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曝气设备、格栅、无堵塞污水泵、污泥吸取器、污泥脱水机、变频电机、生物膜填料等设备。
(4)加大对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开发示范推广污泥调质高效脱水技术,污泥干化、造粒与焚烧技术,污泥沼气发电技术,污泥除臭灭菌技术和重金属稳定化等技术,提高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2、工业废水处理
(1)用高新技术治理难处理工业废水
针对印染、电镀、造纸、酿造、制革、焦化、制药、食品等重点行业的高浓度、难生物降解有机物,高浓度氨氮与总氮污染物,高浓度硫化物、高盐分废水,推行“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资源化”的综合技术路线。重点研发示范推广高效膜集成技术、电絮凝技术、高级氧化/还原技术、高效脱色絮凝剂及生物絮凝剂、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以及各种优化组合工艺,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工艺、不同规模的废水处理示范工程,促进污染治理的技术进步和废水经治理后的循环利用。
(2)提高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严格控制汞(Hg)、铬(Cr)、镉(Cd)、铅(Pb)、砷(As)的环境污染,研发示范推广重金属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实用技术和资源化回收技术,大力推广含重金属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
(3)推进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应用
推进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和循环利用,在印制线路板、氮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工艺、膜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的工程示范,树立工业废水“零排放”的治理典型。
3、河湖水生态修复
示范推广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技术,河湖、水库的底泥生态清淤技术与装备、底泥基质改善技术与材料。
(二)大气污染防治
“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将以区域、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为重点,推进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
1、脱硫
(1)完善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技术
开发600MW以上机组石灰石-石膏法配套的大型中速湿式磨机、喷嘴、吸收塔内喷淋大型浆液循环泵、大型氧化风机、热交换系统、高效除雾器及在线监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配套关键设备,并实现国产化。研发示范推广脱硫石膏和脱硫废水的资源化技术。
(2)加快发展烧结机烟气脱硫技术
加快烧结机烟气脱硫技术的筛选、评价,优化脱硫工艺,完善成套技术装备,研发脱硫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展工程示范与应用。
(3)发展多种脱硫技术
在有条件的地区及行业推广氨法、生物法等多种脱硫技术。研发二氧化硫及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高硫煤地区火电机组资源回收型脱硫技术。
2、脱硝
(1)示范推广火电行业脱硝技术
推进火电厂脱硝工程技术应用。建立采用国产催化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示范工程,支持国产二氧化钛(TiO2)载体生产,实现SCR技术中纳米级二氧化钛载体的国产化。
(2)开发工业锅炉和水泥等其他行业脱硝技术
3、除尘
“十二五”期间,重点提高除尘设备的除尘效率和降低能耗。
(1)电除尘器
(2)袋式除尘器
4、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十二五”期间,针对汽油车、柴油车将全面实施国Ⅳ排放标准、摩托车实施国Ⅲ排放标准的要求,重点研发推广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器。汽油车在国Ⅳ阶段重点进行电控精细化调整和提升催化转化器性能;柴油车在国Ⅳ阶段逐步配备尾气后处理装置;摩托车在国Ⅲ阶段起逐步实现发动机电喷化和催化转化器的配备。
5、有机废气治理
“十二五”期间,以石化、制鞋、喷漆、印刷、电子、家具、服装干洗等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行业的污染治理为重点,开发筛选VOCs、恶臭治理技术,提升单元净化设备的制造和工艺设计、过程优化和集成技术水平;开发和推广高效吸附材料、催化材料、过滤材料和生物净化菌种等。同时,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回收。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无害化处理率,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和渗滤液排放控制;推进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强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提高处理处置技术水平。
1、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
(1)推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和预处理技术装备;开发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提高垃圾焚烧发电和余热利用水平;研发焚烧烟气酸性气体净化关键技术设备、二恶英控制脱除技术设备、飞灰处置和固化技术设备等。推进大型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标准化、定型化和成套化。
(2)开发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及设备
开发经济可靠的渗滤液处理工艺,推广膜技术等高新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
2、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
(1)推广先进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推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统筹规划建设、统一集中处置的建设模式。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规模≥10吨/日的,推荐采用回转窑焚烧处置技术;医疗废物处理规模<10吨/日的,推荐采用微波、高温蒸气消毒灭活技术。焚烧处置的尾气处理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确保尾气达标排放。
(2)示范推广电子废物、废旧家电、废电池、废旧灯管等规模化先进处理技术
推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与资源回收先进处置技术,废印刷电路板中有价物质的回收利用技术,废旧线路板负压无损拆解处理系统,废旧家用电器自动化拆解利用技术,废镍镉(Ni-Cd)、镍氢(Ni-H)、铅酸、锂电池等回收利用技术。
3、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推广先进的钢渣、赤泥、重金属尾矿渣、煤矸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技术,回收有价金属,利用工业废渣制造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绿色建材;旧轮胎翻新、废轮胎制胶粉技术;废塑料无公害回收再利用技术。
4、农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推广生物发酵舍养猪污水零排放技。
(四)噪声与振动控制
1、通用噪声控制设备和工程服务
发展系列化和标准化的通用噪声控制设备,提升设备的工装工艺水平,提高汽车、机械设备、电梯的消声器、隔振器等配套噪声振动控制产品的自动化和集成化水平;加快超微孔声学材料及其产品的示范推广。
2、交通噪声污染治理
发展公路、铁路、高速铁路的新型、实用声屏障设计、制造、安装等规范化、系列化、标准化技术;以通风隔声窗为重点的临街建筑噪声防护技术、产品以及降噪工程服务。
3、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
强化城市声环境敏感区域的高效轨道隔振与交通噪声控制。大力推进阻尼弹簧浮置板轨道隔振技术的国产化;优化研发适用于各类轨道交通的新型隔振器,尤其是减低钢轨“波磨”的可靠隔振技术及工程应用。
(五)环境监测
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率,实现功能多样化,扩大环境监测指标与范围,不断拓展温室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生态等监测领域,适应我国日益多样化的环境监测需求。
1、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
发展废气中NOx 、汞、VOCs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废水中氨氮、重金属在线自动监测设备。
2、环境质量在线自动监测
发展地表水中有机物、重金属自动监测设备;空气中臭氧(O3)、PM2.5 、持久性有机物(POPs)、温室气体自动监测设备。
3、应急监测
发展各项污染因子应急监测的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和流动现场监测车。
(六)环境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以推进污染治理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为重点,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
1、推行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运营。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和排污企业集中的区域采取污染集中治理的模式,推行社会化、专业化运营。在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等领域,开展一批设施专业化运营的示范。
2、推进环境技术开发、环境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领域的市场化。
3、深入开展环境服务业体系研究,推进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