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日前就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相关问题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是根据颗粒物污染源的排放量和化学组成特征、大气中颗粒物(比如PM2.5)的化学组成、气象条件等信息利用特定的技术方法对颗粒物排放源进行识别并定量分析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对大气环境颗粒物影响的技术方法。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和分析大气中的颗粒物是从哪儿来的,它的组成成分都是什么,这些组成物质发挥了什么作用?把这些问题弄清了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可以说,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是科学、有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

依据20138月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当前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主要有3种技术方法,即受体模型法、数值模型法和排放源清单法。

排放源清单法是根据各类污染源所排放的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总量,定量地识别对大气污染有贡献的主要排放源。

但是,一方面,由于不同的颗粒物排放源所在的位置和排放污染物的高度或方式不同,造成排放量大的污染源其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不一定大,因此仅依赖排放量大小进行来源解析的排放源清单法不能全面客观地体现各类污染源的实际重要性。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在排放清单方面的基础工作还没有完成,尤其是对开放性污染源的排放量在现阶段还难以准确得到,因此,这一方法更主要的是作为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重要辅助手段,要与其他手段相配合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数值模型法是从污染源出发,根据各种污染源排放清单和气象资料,通过模拟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利用模型中的源追踪等技术,来解析污染源对受体的贡献。目前广泛使用的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颗粒物从污染源排放到造成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物理过程,也能模拟大气中气态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形成二次颗粒物污染的化学过程。

数值模型法的优点是:能提供高时空分辨率来源解析结果;能给出二次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具有预测功能。

受体模型法是根据大气中颗粒物的化学、物理特征等信息,结合相关排放源所排放颗粒物的化学、物理特征,估算各类污染源对大气中颗粒物污染的贡献。这种方法不依赖于气象资料和详细的排放源清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但是存在二次颗粒物来源解析需与其他方法结合,不能进行预测等缺点。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体系中的这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特点,他们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佐证,最理想的是采用3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来源解析工作。


摘自《中国环境报》2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