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具有全球突出价值的自然精华区域,是国际公认的自然保护地最高等级,是人类认知自然演化、生物多样性、生物生态过程、自然景观美的最佳区域和本底参照物。

  7月26日,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协同保护主题边会在福州召开。全球专家、遗产地管理者共同探讨自然遗产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现状:

  中国有世界自然遗产14项

 

人口增长、工业排放、生态破坏等因素为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在众多地域之中,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的生态状况无疑更牵动人心。如何更好地为世界自然遗产筑牢生态屏障,成为本次边会举办的意义所在。

 

  “希望这次边会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意见,为地球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在致辞中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有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总数均位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国协同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也可从侧面反映出全世界该项工作的开展水平。
  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介绍,以喀斯特相关世界遗产地为例,中国主要从流域完整性的角度加强协同保护,喀斯特类世界遗产地在推进保护管理的时候,其遗产地或缓冲区的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流域范围,“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全球喀斯特相关世界遗产地有近60处,因此开展这类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经验:

  为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在中国,自然保护地是国家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是美丽中国的重要项目,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多年来,中国在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协同保护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过7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重要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嘉麒院士表示,我国自然保护体系对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其他国家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正在按照这个理念,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以行政分化,构建新型生态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级管控,实现依法有效保护。”刘嘉麒院士表示,中国愿与国际同行携手共进,让人类共同财富更好地照顾到每个人。
  在相隔万里的斯洛文尼亚,遗产保护专家也在为保护人类共同的财富进行着不懈努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斯洛文尼亚斯科契扬地方公园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遗产保护管理模式。地方公园专业服务部主任博鲁特·佩里克博士表示:“自然遗产保护要与原住民合作,确保他们自己的保护地得到恰当的认可和支持。”

 

  展望:

  更多世界遗产加入“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

 

从管理经验到科研领域、从政策解读到战略合作、从实践案例到新兴计划……与会嘉宾们妙语连珠,为自然遗产和自然保护地的协调保护管理打开了新的视野。不少嘉宾也着眼自身领域,深情寄语中国乃至世界的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协同共管工作再创佳绩。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和实施‘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整体保护计划’,在开展学术交流、监督检查、技术监测、宣教展示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此激发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保护地更大的活力和潜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协调委员会主任张洪说。
  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专业保护委员会主任李林山专门提及宣传和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他说,未来将建设好中国丹霞微信公众号宣传阵地,开展好摄影大赛等活动,积极宣传中国丹霞的保护成果,适时成立中国丹霞保护联盟,不断扩大中国丹霞保护“朋友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副主席马克·霍金斯博士则呼吁更多世界遗产能够加入“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这个全球性计划,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来源:福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