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暴过后,宁德市福鼎西澳村附近海域逐渐恢复了平静。
台风走了,海漂垃圾却留下了。白色泡沫浮球、损毁的渔排、破渔网以及塑料瓶在海面上随浪扩散,显得特别扎眼;近滩上,被冲上岸的植物与岸滩的破渔网纠缠在一起,绵延数百米,形成一道道环形垃圾带。
“在宁德,每年都有大量渔业垃圾被废弃在海面和近滩,打捞难度大,是海漂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有关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处理海漂垃圾是世界性难题。其以渔业塑料垃圾为主,大多难以自然降解,且会随着洋流或季风漂散。在风暴和潮水的作用下,大部分垃圾又会重新堆积到岸上,让美丽洁净的海滩成为“垃圾场”。一些密度比海水高的塑料垃圾和渔网、渔具还会沉入海底,成为杀死海洋生物的“凶器”。
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治理海漂垃圾污染,需要从污染源头着手。
宁德市拥有1046公里海岸线,是福建海域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也是全省渔业垃圾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黄鱼育苗和养殖技术逐步成熟,宁德海域渔业迅猛发展,海上养殖业和捕捞业也开始盲目扩张。”宁德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传统渔业养殖会在近岸海域放置连片木质渔排和泡沫浮球,饵料投喂粗放,养殖密度高、产量大,污染也大。部分渔民对生活垃圾的收集和管理比较随意,通常就海抛掷、排放,导致大量难分解、易破碎的泡沫浮球和塑料瓶罐成为海漂垃圾。
由于渔业垃圾污染问题突出,宁德市2017年被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点名。为此,宁德市高度重视,开启了一场猛药去疴式的海上养殖业综合整治。
宁德是养殖大市,沿海地区有60多万人从事与海水养殖相关的行业。如何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推进海上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宁德市委制定颁布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分海上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等功能区,依法关停非环保养殖设施生产企业,开展“千人作战”“百日攻坚”,确保禁养区内养殖设施全部清退。
同时,出台海上养殖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升级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升级改造产品市场竞争行为规范等70多份文件,引进60多家环保塑胶养殖设施生产企业,推广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型高密度塑胶渔排,从源头削减海漂垃圾产生量。
群众自治也成为宁德海漂垃圾治理中的关键一环。
“以前,这里的养殖户密密麻麻,鱼没有游动空间,养着容易得病。”宁德一家大黄鱼养殖大户说:“现在,鱼游动的空间大,不仅健康,而且还能‘减脂瘦身’,肉质鲜美不说,水也清了,感觉回到了20年前的水质。虽然网箱数量少了,但我们的效益提高了。”
据了解,为增强渔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海水环境质量,福鼎佳阳乡在海上渔排放置“海上垃圾桶”,聘请海上保洁员定期清运,保障渔排上的生活、生产垃圾不入海;霞浦溪南镇养殖户创新思路,在航道两侧设置围栏式悬浮垃圾收储平台,每日定时收集垃圾上岸处置……
经过两年多的铁腕治理,宁德市实现了海洋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累计清理及升级改造渔排142.23万口,清理海漂垃圾14万吨、泡沫浮球565万个,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消失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频繁现身,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宁德探索”也因成效显著,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典型。
穿上救生衣,拿起打捞网,拉响发动机……在宁德三都澳的海面上,几艘印有“海上环卫”大字的船只缓缓驶来。
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映在海上环卫工人的脸庞上,照亮他们打捞、清运的忙碌身影。与此同时,在厦门的西堤环卫码头,200吨的机械环卫船也开始了一天的海漂垃圾打捞作业。除非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类似的海漂垃圾清洁场面,每天都会在福建大部分海域上演。
对于福建而言,“海上环卫”已不是新鲜事,而是海漂垃圾治理体系中的常态化环节。
2019年,福建率先在省级层面出台《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在沿海各地成立海漂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本地区专项治理工作,并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海上环卫机制。
为积极推动地方组建专业化海上环卫队伍,福建还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载体,专门设立省级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专项补助资金,引导地方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组建环卫队伍。
据厦门市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厦门每年投入约4000万元保障海漂垃圾治理。有了资金支持,厦门市海上环卫队伍从成立之初的两艘船舶、7名人员发展到目前130人左右的专业化清洁作业队伍,海域保洁范围扩大至180平方公里,基本覆盖厦门重点近岸海域。
在宁德,由市城投集团负责成立的海上环卫专业机构,配备作业人员203名、船只31艘,负责清理打捞海漂垃圾。
除了海上环卫机制,宁德市还建立了海上养殖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制度,定点设置垃圾集中回收设施,统一将垃圾收集转运上岸。上岸后的海漂垃圾,将被分类回收,接受资源化利用、焚烧发电、填埋等无害化处理。宁德目前已实现陆海环卫的无缝对接,形成“源头减量、海上清理、堆场转运、岸上处置”的全链条海漂垃圾治理体系。
目前,福建沿海各县市均开展了海漂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大部分地区初步建立了海上环卫机制。在全省各海域、岸滩,海上环卫队伍织就一张清洁大网,从入海口到各海域海岸线,都有海上护卫队忙碌的身影,守护着福建海域的洁净蔚蓝。
厦门九龙江入海口,3个视频摄像头正在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它们可不是为了拍摄沿江美景,而是用来监测漂流入海的垃圾。
据介绍,这些移动摄像头能够实时采集水面影像,利用图片识别技术精准定位垃圾,并自动截屏记录在福建“生态云”系统里。同时,AI算法会预测这些垃圾的漂浮轨迹和最佳拦截点。次日,大多数垃圾将在海上环卫的船只上结束“漂泊”。
这套由厦门大学研发的“海漂垃圾预测系统”从2017年7月开始运行,使得在茫茫大海上高效清理海漂垃圾成为现实。
2020年9月,福州市率先建成全国首套海漂垃圾图像视频监控网络体系,为福建构建海漂垃圾岸基智能监控网打响了“第一枪”。据专家介绍,目前福建省13个重点海湾、235个近岸海域监测站点、11条主要入海河流、25个主要入海小流域的信息已全部汇聚到“生态云”平台,实现云端“一张网”调度防控。
通过无人机航拍或监测摄像发现的海漂垃圾上传到“生态云”后,系统会分析出海漂垃圾的类型、数量、位置等信息,并形成台账。此外,算法能分析垃圾漂移轨迹及可能登陆的岸滩分布,为海上拦截及岸滩清扫提供日常预报支持。同时,“生态云”平台可将处理要求和相关信息通过短信及移动客户端派发给相应的岸段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及时指导调度海上环卫队伍进行精准治理,形成“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的全链条治理机制。
经过共同努力,2020年福建省共清理海漂垃圾27.3万吨,第四季度全省重点岸段海漂垃圾分布密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6%。
随着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全省海漂垃圾突出问题治理卓有成效。厦门海漂垃圾综合治理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成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教科书”;宁德以整改为契机创新海上养殖业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控机制的实践经验,为其他省市海洋渔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面对广袤的海域和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福建的海漂垃圾综合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目前,全省海漂垃圾问题虽已得到缓解,但仍有部分岸段问题较为突出,各地海上环卫队伍建设进展也不平衡,渔业养殖垃圾源头管控仍需加强。
今年5月,福建省政府印发《加快建设“海上福建”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的11项重点任务中包括“深化海洋生态综合治理”。
根据《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间,福建将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海漂垃圾源头管控,全力推进海上环卫队伍建设,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和智慧治理,加大“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媒体宣传力度,提升公众海洋保护意识,探索建立海漂垃圾收集奖励制度,引导志愿者、社会团体和沿海群众参与海漂垃圾治理,以此引领和带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