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理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必不可少的配套项目,直接关系着垃圾最终处置的成败;其COD最高含量可达90000mg/L,氨氮浓度最高可达1700mg/L,蕴含着巨大的减排潜力;而未经处理的渗滤液又极易对地下水、土壤、河道造成严重污染,为饮用水安全埋下隐患。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最早应用的是反渗透工艺,但单一反渗透处理技术路线已被证明在多数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不过,此技术可为末端处理提供借鉴,因为RO膜可以进一步提升出水质量。此后部分的项目中增加生化等工艺,使这项技术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是MBR工艺路线。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为不少地方解决了垃圾渗滤液处理难题,已有数十个项目,并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部分设备的国产化。但长期来看,仍需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特别是降低能耗,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后起之秀是国有技术。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院长徐文龙表示,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是生化+膜处理。在这一路线下,在国家“863”计划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攻关项目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厌氧+好氧+MBRRO”工艺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的生活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多变,且区域不同,成分亦有差别,这就要求技术应具有普适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地方财政支付能力,决定了工程要建得起,更要用得起;目前国家节能减排的环境任务和能源战略,又要求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这一工艺更注重项目差别化设计,针对性强,同时运行成本较低;而且,经过不断完善,在解决渗滤液问题时,可将厌氧产生的沼气收集利用。而从成长性来看,这一工艺的代表性企业目前已研发出渗滤液处理后浓缩液的处理技术,有望避免浓缩液回灌填埋场或回喷焚烧炉,从根本上实现完全处置。

  综观目前已有渗滤液处理设施,技术方面也基本上不出上述3种路线涵盖范围。

摘自《中国环境报》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