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批准在清华大学建设我国首个以“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命名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为雾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将针对不同的典型污染源,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排放监测、采样系统技术,研究开发适合中国源排放特征的排放因子模型技术。完整、准确的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是识别区域复合大气污染来源、估算污染控制潜力、评估污染防治措施成效乃至区域污染控制综合决策的基础。
围绕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需要配套制定一系列排放标准、技术政策、规范和导则。在这些标准和技术管理文件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切实研究我国不同区域重点源不同时期的控制技术途径,以及控制措施的减排潜力、经济性、相容性等。因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关于区域复合污染控制技术途径选择与集成的研究将为上述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治理大气复合污染需要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需涵盖污染源、污染物、控制措施、削减效率、环境效果和控制费用等众多因素。针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控制需求,污染源控制技术途径的选择必然不是单一的,而应是不同技术途径的综合与优化。
以机动车为例,近年来国内外已经认识到基于“车—油—路”的综合技术途径是治理机动车排放污染的科学选择。
在固定源(电厂、工业锅炉等)控制上,必须走基于“燃料—布局—工艺”的综合技术途径,即在重视末端治理的同时,必须大力引入清洁能源替代、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并推进清洁生产工艺。
我国城市细粒子中代表二次粒子的无机和有机组分远高于国外同等规模城市。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中经过复杂光化学反应生成的高浓度臭氧和细微颗粒物,不但影响大气能见度、恶化区域大气质量,而且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重点实验室将通过大量条件不可控的野外观测和条件可控的实验室烟雾箱模拟的有机组合,解析二次污染成因和主要影响机制,并为准确认识大气中O3和PM2.5生成的主控因子、确立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目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摘自《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