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钟勤建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发展工作,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保持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陆续出台了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但与此同时,我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市场化程度差、体制不完善、市场不规范、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等,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钟勤建分析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源首先是市场化程度差。环境保护的需求大多没有转为外部化服务,大部分都是环保事业,没有转化为环保产业,庞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没有演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环保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了产业的整体发展。环境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据介绍,发达国家环境服务业比重占到环保产业的50%以上,我国所占比重仅为23%左右。环境信息、环境咨询、环境贸易、环境金融等服务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环保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运营比较严重。

  如全国1600多个污水处理厂和700座垃圾处理场分散在近千个运营主体中,产业集中度仅为6%,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很突出。环保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

  另外,市场不规范也是原因之一。地方保护、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如烟气脱硫、重点行业废水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的不足70%;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当前,发展环保产业的相关激励机制还极不完善,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环保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应该从哪儿入手?钟勤建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进环保产业机制体制建设。他表示,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构筑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积极推进在环保技术成果转化、财税、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环境建设。推进环保产业体制机制建设,就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重视和强化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订完善我国主导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

  其次,发展环保产业要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优化环保产业结构。钟勤建表示,环境服务业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反映环保产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有必要加强部门联动,实现共同推进。可以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积极统筹协调财政等相关部门,制定推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部门合力,共同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建立环境服务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改变投资拉动的产业扶持方式,建立末端采购补贴的转移支付机制,政府从治污实施者成为服务的购买者,地方财政直接采购环境服务,引导环境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此外,钟勤建表示,还需要完善优惠政策,将环境服务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调整服务外包征税方式,避免营业税重复征收,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生产用电统一执行大工业电价。健全环境综合服务、设施运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等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服务收费体系和合理的收费标准,防止环境服务业市场的垄断和恶性竞争。

  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培育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对此,钟勤建认为,严格执行环境监管,从环保产业末端形成管理上的倒逼机制,全面释放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以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监管为抓手,强化环保产业市场监管,从应用端有效提高我国环保技术设备、工程及服务质量水平,遏制市场不公平竞争,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有序环境。

  根据环保产业投入巨大的特点,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钟勤建说,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环保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常需要巨额投入,并且风险巨大,一般企业不敢贸然进入,出现了不想投、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四不投现象。

  他建议,政府要加大环保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引导,支持企业对环保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扶持环保共性技术的产业化和关键设备国产化,提高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

应有意识地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钟勤建表示,大企业是环保产业的主力,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等优势。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形成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环保专业化集团,主导国内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企业支撑产业发展,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

摘自《中国环境报》201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