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雪东村投入30万元以及每年2.5万元的运行经费,建设了一个占地280平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这个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采取“接触氧化+植物吸收塘”的方法,设计处理生活污水能力为每天60吨。通过这项污水处理工程把全村5个村民小组,近2000人的生活污水,利用现有下水道集中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集中处理。
全村的生活污水首先进入接触氧化池,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再进入植物吸收塘,利用植物进一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出水流入回用水池,作为绿化和农作物的浇灌用水,实现了综合利用,废水基本不外排。同时,雪东村对所有房屋进行了生活污水接管,污水汇集到废水调节池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将被生物菌分解和水生植物吸收净化,最后流出的水已经可以用来浇灌村里的75亩绿地。
常州市武进区雅浦村采用“沉淀+人工湿地”的工艺,日处理能力为每天30吨。通过这种人造土壤处理系统,可以将每天30吨的生活污水变成了干净的农灌水,几乎不用外排。雅浦村用多孔性人造土壤,对生活污水进行厌氧、耗氧等一系列净化处理。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去磷效果非常好,而且土壤上还可以种西瓜。同时,雅浦村还采取“南北分治”的方法收集处理生活污水,雅浦村还准备在雅浦港与两条内河的连接处建闸,届时全村内河的水将全部用于农田灌溉,当内河水量不够时,从外河调水,只有当防洪排涝时,内河水才会进入雅浦港。
常州市武进区南山村在小河内取一段,用于建设南山村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采用“SBR工艺+人工绿地”的工艺,设计处理生活污水能力为每天30吨。这套设施的工作原理是,首先把生活污水统一排放到集水池,通过SBR池,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然后进入有动力的小型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然后再进入由水、微生物、植物共生的生态系统——人工绿地。这个人工绿地是在一般绿地的基础上,进行水流结构、植物以及植物——微生物组合等方面的优化,使富营养化水流过时,经过沙石过滤、植物根际多种微生物活动(包括好氧和厌氧过程)和植物吸收,将水中的营养物质转化、吸收,这个过程可使超标污水通过净化达标排放。
丹阳市珥陵镇旺巷棚村与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巧妙利用本村原有不足一亩面积的池塘,建成了“填料床——植物床技术”的新型装置,可以处理约30户人家的生活污水。这种装置将农户家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地面明沟自然汇入池塘,并在池塘中采用围隔布将池塘分为填料强化净化区、水生植物净化区和回用水区3个区。在填料净化区中布置了生态净化基,通过悬浮状态的生态基(填料)处理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并通过生物膜较长的食物链最大限度减少污泥的产量。在后续的水生植物净化区中通过沉水植物吸收氮和磷,并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对入流污水进行梯级净化以后,出水可用于回用或养鱼。
无锡市锡山区环保局采用“复合生物陶粒技术”,在锡山区农村建成了多个污水处理设施。利用这项复合生物陶粒技术具有生物活性高、处理时间短、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较强、污泥产量低、处理费用少、动力消耗相对较低、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简便等特点。锡山区在安镇谢埭荡村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日处理12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后,使生活污水处理后水质达到了一级B标准。无锡市锡山区还利用“KOT生物处理技术”在锡山区陆家弄自然村,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日处理30吨的KOT生物处理设施,利用KOT生物处理设施系统无恶臭、运行费用低等特点,也使出水达到一级B标准。
张家港市锦丰镇厚生村建成的“人工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示范工程,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标准,而建设成本为3800~5000元/户(不含管网)。同时,张家港还投入资金2500万元,建成农村有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17套,设计日处理能力达4000余吨,涉及农户3500多户,实际日处理污水2300余吨;建成人工生态湿地6套,涉及农户230户,日处理污水约50吨。